东鼎贸易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热点新闻、国际资讯、综艺娱乐、房产家居、商旅生涯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3-01-10 10:23:44
1953年,毛主席乘坐军舰“洛阳号”,从长江沿岸一路向东视察民情。
到达安庆地界时,毛泽东猛然想起一位故人,便问道:“他家里还有谁?”
这一问不打紧,听到安庆市委的回答后,毛泽东忧虑万千。
他当即特批安庆市委,每月给予这位故人之后30元生活补贴。
这位故人是谁?他的孩子是什么人,为何能让毛主席如此惦念?
这位一直让毛主席记挂的故人,正是中共早期领导人陈独秀。
陈独秀一家为了革命失去了两个儿子,陈延年和陈乔年。晚年只有一个小儿子陈松年陪在身边。
陈松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,他没有机会像两位哥哥那样出国留学,为革命出力。
但作为陈独秀的儿子,他的命运注定多舛多难。
陈松年从出生起就没有见过父亲。
陈松年出生时,陈独秀已经带着小姨子高君曼远走高飞,再没有回来过。
所以对于陈松年来说,“父亲”二字只是一个名词,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幻想。
远不如哥哥姐姐那般,曾幸福地在父亲膝下玩闹、戏耍。
虽然陈松年从小没有享受过父亲的疼爱,但“陈独秀”三个字,却让他的一生背负了太多。
3岁那年,陈松年祖父刚刚离世,灵柩还放在家中,袁世凯亲信就带人冲进陈家,要抓捕陈独秀。
他们不仅抄了陈家大院,抢走一批珍藏字画,还扬言要抓走陈独秀的几个儿子,将其一网打尽。
陈延年和陈乔年听到风声后,急忙跳墙逃走,躲过一劫。
而3岁的陈松年却没那么幸运了,因为年纪小的缘故,陈松年在翻墙途中不慎跌落在了邻居家的澡盆里。
幸好陈家人一向乐善好施,对邻居们热情相待,所以当看到陈松年有难时,邻居农妇果断扒掉陈松年衣服,按在澡盆里,摆出给自家孩子洗澡的场景。
这才从死里逃生。
1915年,陈延年和陈乔年深受父亲影响,决定投身革命事业。
离家时,他们紧紧地抱着5岁的陈松年,心里满是疼爱和不舍。
只是没想到,这一抱竟是永诀。
1927年,大哥陈延年在上海被捕,在经历了严刑拷打后宁死不跪,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,年仅29岁。
噩耗传回安庆老家,母亲高大众崩溃痛哭,陈松年和姐姐陈玉莹不敢多想,只管匆匆赶往上海为大哥料理后事。
结果,国民党不但不让他们为陈延年收尸,甚至连看都不让看一眼,就扔进了黄浦江。
17岁的陈松年哪里见过这阵仗,他们又气又怕,愤怒地看着敌人而不敢吭声。
无奈之下只好在哥哥遇难的刑场附近烧了几炷香,简单地祭奠一下,然后和姐姐抱头痛哭一场。
这边,失去大哥的痛苦还没消散,1928年,二哥陈乔年英勇就义的消息再度传来。
三个儿子,两个为革命牺牲,这样的打击,谁能承受得了?母亲当即哭晕了过去。
陈松年和姐姐,带着焦灼的心再次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路,准备为二哥料理后事。
当看到血泊中,陈乔年浑身伤痕惨死的模样,姐姐陈玉莹急火攻心,一口鲜血喷口而出,差点昏死在二哥就义的广场。
因为无法承受这巨大的悲痛,一个星期后,姐姐陈玉莹也随着大哥、二哥而去,时年28岁。
一年之内,大哥、二哥和姐姐接连去世,巨大的打击让陈乔年,如剜心般痛苦。
他才18岁啊,刚刚长大成人,还没感受过这世界的美好,却要先面对这乱世的复杂。
但是不管如何悲伤,陈松年也不能就此萎靡不振。
作为家中唯一的男丁,家里还有母亲和祖母要照顾,他知道自己将要肩负的是什么样的责任。
可上天实在太残忍,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远没有结束。
1930年,母亲高大众也永远离开了人世。
四年送走四位至亲,20岁的陈松年要承受怎样的痛苦和绝望呢?
但他不能倒,因为他还有年迈的祖母需要保护。
孤苦无依的陈松年开始越发想念父亲陈独秀,想要寻找这世上仅存的一丝温暖。
于是,他踏上了寻找父亲的征程。
1933年,陈松年得知父亲在南京被捕入狱,便只身前去探望。
生平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父亲,竟与想象中意气风发的模样大不相同。
看着父亲憔悴狼狈的模样,陈松年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。
陈独秀看着眼前“陌生”的儿子,内心酸楚无比,他呵斥陈松年:“不要哭,男子汉就要经得起挫折啊!”
国家需要安定,民族需要复兴,陈家的这些遭遇不算什么。哥哥们既然走了,他就要肩负起这个家,苦也不能哭。
陈松年将父亲的叮嘱牢牢记在心里,回到老家后坚强度日。
可在乱世之中,不管怎样努力生活,终究还是抵不住灾难频频眷顾。
1938年,日军侵占安徽,陈松年只能将家中财产往乡下转移,可惜日军还是将其洗劫一空。
陈家自此没落,变得一贫如洗。
恰巧此时,陈独秀提前出狱,陈松年决定带上祖母、妻子和刚满1岁的女儿,前往江津城和父亲会合。
这或许是陈独秀最快乐的几年了。
一生淡薄家庭,对于孩子,从来只有生育之恩,没有养育之责。
如今褪去革命者的身份,他反而喜欢上这儿孙绕膝花满堂的欢乐。
陈松年也非常满足,如今自己成了父亲最大依靠,他估计做梦都没想到,此生能够和父亲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。
但是团聚虽美,背后付出的艰辛也是真的难。
陈独秀一生清寒贫苦,尤其在经历牢狱之灾后,经济情况变得越发拮据,社会地位也一落千丈,只能靠赚点稿费贴补家用。
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,家庭经济来源全部落在陈松年和妻子窦珩光身上,压力可想而知。
他们夫妻二人在中学做教书先生,每月靠微薄的薪资来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。
尽管这样,陈松年还是尽力侍奉祖母,照顾父亲的日常起居。
宁可自己勒紧裤腰带,也绝不缺他们一口粮。
就连对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后母潘兰珍,陈松年也极为尊重。
他不仅自己称呼潘兰珍为母亲,还教育子女尊称她为二奶奶。
看到这样的场景,陈独秀看在眼里,喜在心上。
时光飞逝,转眼间几年过去了,1942年5月27日,父亲陈独秀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。
陈松年悲伤地站在父亲床前,听他说出最后的心愿。
“把我和你祖母的棺木带回安庆。”
陈松年泣不成声,从大哥算起,这已经是他送走的第6位至亲了。
此后,他彻底成了孤儿。
人生又怎一个“惨”字了得!
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,陈松年可谓困难重重。
他遇到的第一大难题,就是缺钱。
家里已经拿不出一分钱了,上哪儿给父亲找一副像样的棺木呢?
陈松年四处求人,绞尽脑汁,终于在父亲好友邓氏兄弟的资助下,为父亲置办了四川香楠木棺材。
棺木的问题解决,陈松年又面临着第二大难题,父亲的棺木葬在哪里?
父亲的遗愿是回到老家安庆,但当时全民正处于抗战之际,如果此时带父亲回乡,势必会引起日本人和国民党的破坏。
况且,陈松年身上的钱也不足以支撑回家的路。
为了保险起见,陈松年将父亲暂时埋葬在江津县大西门外鼎山康庄上。
墓碑上是由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吾所写的“独秀先生之墓”六个字。
安葬好父亲后,陈松年一直不敢忘记自己的承诺。
他和妻子二人努力工作、拼命打工、省吃俭用,终于在5年后攒够了回家的路费。
1947年,抗日战争胜利,陈松年觉得时机已到,是时候带父亲回家了。
于是他开始精心筹划回家路程。
他雇佣了一艘船运送棺木,先后跨域川、鄂、湘、赣多地,然后再转陆路乘坐马车。
同时为了路程顺利,陈松年设想了可能面临的所有状况,并且做了很多应对方案。
最重要的一个,是在父亲棺木上刻上“陈乾生”三个字。
“陈乾生”是陈独秀科考时的名字,几乎没有人知道,这样才不会引起旁人注意。
在这样万全的思虑和小心翼翼守护下,陈独秀的棺木才平安运回安庆。
陈松年将父亲重新安葬在安庆北门叶家冲,和母亲合葬在一起。
这不仅是如了父亲回乡的遗愿,也随了母亲惦念父亲的心愿。
但陈松年还是不能光明正大地去祭拜父母。
毕竟在安庆老家,陈家的底细无人不知、无人不晓。如果被有心人打听,再传到反动派耳朵里,后果不堪设想。
去看望父母时,陈松年都是一个人悄悄地去,再静静地回。
没有人知道陈独秀葬在哪里,就连陈松年的子女,也不知道爷爷埋在哪。
多年来,如何保护父亲的墓地不被破坏,就像一座大山,一直压在陈松年的心头。
他唯有小心翼翼的守护。
此时,陈松年的家庭也正面临着巨大灾难。
此时,陈松年已经育有三女一子,供孩子读书成了夫妻二人的首要任务。
受陈独秀特殊身份影响,陈松年找不到好的工作,他只能白天去窑厂抬土、去铁路上修路,到了晚上就糊火柴盒赚零花钱。
自己没日没夜的工作,妻子也永不停歇的忙碌着。
妻子一边照顾家庭,一边打好几份工,最终在长时间的高负荷运转后,身体劳累过度,病逝了。
这下,中年丧妻之悲哀,失去亲人之痛苦,陈松年一人全都遇上了。
这要搁别人身上,不是被生活逼疯,就是从此一蹶不振。
毕竟,被命运捉弄到遍体鳞伤,也不是谁都能受的了的。
但陈松年都没有,此时的他,比任何时候都坚强。
四个孩子还需要照顾,他根本无暇伤感。
看着父亲没日没夜的干活挣钱,大女儿不忍父亲太辛苦,多次提出辍学为父分担,但都被陈松年拒绝。
“哪怕卖房,也要供你们读书!”
陈松年真的卖掉了老家唯一的祖宅,供孩子们求学。
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953年。
毛主席到安庆巡视,被问及陈独秀的家人时,安庆市委如实说了现状。
毛主席得知陈松年在窑厂做苦工,生活贫困潦倒时,他感慨不已:“陈独秀是革命烈士,后人有困难,可以照顾!”
于是,在毛主席的特批下,当地政府每月给予陈松年30元补贴费。
当陈松年得知是毛主席特意关照他们一家,他激动地留下泪来。这不仅仅是钱,而且是毛主席对陈独秀的认可。
也正是每月这30元钱,让陈松年一家的生活有了较大改善,几个孩子都陆续读上了大学。
1979年,在当地政府的筹措下,陈松年以4个儿子的名义,重修了陈独秀的墓地。
此后,陈松年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带着子女去祭拜父母。
更值得开心的是,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,邓小平批示将陈独秀的坟墓列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。
陈松年也有了正式工作,成为了市文史馆员。
1982年,安庆市政府又拨款2万元重修了陈独秀的墓地,碑文变成了“陈独秀之墓”。
这下,陈松年终于松了口气,父亲的在天之灵也得以瞑目了。
1990年,80岁的陈松年因病离世,过完他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。
如陈松年长女陈长璞所说,陈家的历史,是一部悲壮史。从父亲陈独秀到两位兄长,陈家满门烈士,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,为新中国做出了卓越贡献。
而陈松年,虽然没有父兄那般宏图大志,人生贡献也不及他们那样伟大,但他身上肩负的使命,和所经历的苦难,对陈家历史乃至中国,都有重要意义。
他在家破人亡时,坚强的扛起一个家;他保护父亲的墓碑几十年,直到柳暗花明的一刻;他独自养育子女长大成才,个个成为国家栋梁。
他是那么平凡,却又那么伟大。
他的自强不息和英勇事迹,也如同父亲和哥哥那般,永远留在人们心间,留在历史的记忆长河中。